首页 > 事件详情

当电商竞逐即时零售,拼多多重金砸向“基础设施”?

昨天 18:24 9,838

引文:拼多多再次用一份财报证明,在电商行业竞相追逐短期增长的时代,敢于牺牲短期利润、投入长期价值需要勇气,更需要远见。

8月25日,拼多多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

二季度,拼多多实现营业收入1040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7%,虽然增速继续放缓,经营利润为258亿元,也比较符合市场预期。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拼多多经营利润率从上一季度的17%回升至25%,实现了盈利能力的快速修复。这一数据有力地回应了市场上季度对拼多多利润率可能永久性下滑的担忧。

可以说,拼多多Q2业绩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面:一面是营收增速放缓至个位数,另一面是盈利能力回升。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是拼多多主动选择降速提质的结果。

正如拼多多董事长兼联席CEO陈磊在业绩会上强调的:“随着外部环境持续演变、竞争加剧,我们仍将致力于长期价值创造,而非短期业绩。”

二季度,拼多多推出了“千亿扶持”新战略,将高质量发展投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量级。这一举措在电商行业首次开启了“千亿级别”的惠商行动,通过减免费用、流量支持和物流补贴等多种方式,切实降低了商家的经营成本。

帮商家把生意做好、把平台环境整规范,这件事本来就费钱、费功夫,还急不来。短期内想看到明显效果,基本不太可能,也出不了好看的数据。但对线上平台来说,要想一直走下去、走得稳,这步棋必须走。

从春种一粒粟,到秋收万颗子,拼多多的每一步都不是为了一时好看,而是帮商家搭好经营的底子,让消费者买东西更放心。这样做看着慢,却是平台能长期发展的根本。

一、短期承压:千亿扶持计划下的利润换增长

在过去两年里,拼多多一直保持着超高的营收增速。然而,随着平台整体规模不断扩大、体量持续攀升,继续维持如此高速增长本身已逐渐超出常规企业的发展规律。

在这一背景下,对于拼多多营收增速放缓的事实,也更容易被市场所接受。

这一点从财报发布当晚的股价中也可以得到证实。财报公布后,拼多多当日股价收于128美元,基本与前一交易日持平,并未出现上次那种因恐慌情绪导致的大幅波动。可见,市场已经逐渐转变对拼多多的估值逻辑,转而以更长期主义的视角看待此次财报,即增速放缓的背后,是以短期利润换取长期壁垒。

事实上,从2022年下半年拼多多提出百亿补贴政策开始,拼多多已经开始了以短期利润换取长期生态壁垒的战略布局。进入2025年,拼多多对此进一步升级,推出“千亿扶持”计划,未来三年内拟投入资金、流量等资源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加码高质量电商生态建设。

该计划并非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通过系统性减负、区域性扶持与产业深度赋能,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活力的电商生态系统。

在供给侧,“千亿扶持”通过“真金白银”的投入,直接降低了商家的经营成本。此前“百亿减免”政策仅推行一年,平台就为千万商家节省了海量的经营成本,仅推广服务费的退返就达到上百亿,许多商家每年可节省数百万推广费用。而在“千亿扶持”下,拼多多保持了政策的可持续性,这为商家,尤其是中小商家和农产区商家,提供了宝贵的喘息空间和发展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千亿扶持”并不是简单的费用减免,而是转向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全面赋能。

例如,在素有“中国鞋都”之称晋江,随着市场日趋饱和、竞争白热化,线下渠道成本高企,加之巨头垄断主流赛道,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在拼多多的扶持下,公牛世家、大黄蜂、海峡虎等一批新兴的晋江鞋业品牌聚焦于拖鞋、童鞋、休闲鞋等细分赛道,以“质价比”为核心竞争力,并借助平台的轻运营模式与精准流量扶持迅速崛起,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新晋江系”。

▲在千亿扶持下,晋江童鞋品牌大黄蜂今年的销售额有望过亿(拍摄 展钊)

由此可见,拼多多的“千亿扶持”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商业竞争维度。在电商平台纷纷加码即时零售等新业态时,拼多多选择将资源投入到看似“基础”但却至关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中。

其生态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商家健康成长-供应链效率提升-消费潜力释放”的良性循环,尽管“千亿”投入规模影响了拼多多的短期利润,但长期来看,这不仅为平台积累了长期的竞争壁垒,也为电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思路。

二、深耕农事:田间地头的科技革命

拼多多自创立之初便与农产品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田间地头起家的它,始终将“农事”作为平台深耕的重点领域。

拼多多于8月22日发布的《2025农产品上行半年报》中显示,在“多多好特产”专项行动的大力扶持下,全国各地农产品加速出村进城,农产品销量同比增长47%。这一数据背后,是无数农户的丰收喜悦,更是拼多多在农产品上行领域持续发力的有力证明。

以湖北大米商家毛以唯为例,这位年轻的00后商家借助平台“千亿扶持”的资源倾斜,成功对接“百亿补贴”,店铺主推的湖北梯田米、丝苗米半年内日销突破2000单。不仅如此,毛以唯还在平台的支持下推动产业升级,帮助合作工厂改进技术,将碎米率严格控制在13%以内,提升大米光泽度30%,凭借过硬的品质赢得了高复购率。

像毛以唯这样的00后商家在拼多多平台上数量增长超3成,他们正逐渐成为农货上行的“新生力量”。

与此同时,“多多好特产”专项行动还深入各地农产区,针对不同地区的商品特点与产业优势实施定制化扶持。

据了解,该行动先后走进随州稻米、昭通土豆、昆明鲜花、商丘鸡蛋等农特产区,通过丰富产品、店铺矩阵,有效解决了生鲜商家季节性供给不足的问题,助力其实现长效发展。在昭通,拼多多商家将当地土豆研发出不同口味的薯片,并在平台扶持下成功打开全国市场,初步形成“网红薯片”的品牌效应,带动当地1.1万户农民增产增收,把小小的土豆做成了大产业。

▲在云南昭通,当地土豆加工的网红薯片让农户丰产增收(闵杉 摄)

可见,拼多多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因此其投入的不仅仅是资金方面的扶持,更是深入源头进行的一场思维认知的重塑。

除了在农产品销售与商家扶持方面,拼多多还积极推动农业技术创新。

在第五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初赛上,来自全球的46支团队踊跃参赛,带来了AI种植、水培系统、生态育苗等多种前沿技术。

▲在农研大赛上,参赛团队将在全人工光的植物工厂进行AI草莓种植(韩共 摄)

当前,这一赛事已成为拼多多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与科技普惠的重要抓手,平台通过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支持前沿技术创新、应用与推广项目,助力前沿人才跨学科融合,攻坚农业科技商业化难题。

可以看到,从农产品销售到技术创新,拼多多正全方位助力农业转型升级,让农户丰产增收的同时,也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结语

回顾拼多多2025年Q2的业绩表现与战略布局,我们看到的是一家电商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坚守长期主义的执着与担当。

通过深耕“农事”,拼多多在惠农助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带动了农产品销量的大幅增长,助力无数农户增产增收,还推动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科技动力。同时,从更高维度来看,拼多多的一系列举措重构了行业生态,满足了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契合了国家政策导向,创造了积极的社会价值。

在电商行业竞争激烈的当下,拼多多没有被短期的业绩波动所左右,而是坚定地推进“千亿扶持”等战略,加大对商家生态、农业技术创新等领域的投入。

这种牺牲短期利益、着眼长期发展的战略眼光,不仅为拼多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整个电商行业树立了榜样。它让我们看到,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企业同样可以承担起社会责任,在推动行业进步、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积极作用。

敢于放弃短期高增长、转而追求健康生态和长期壁垒,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一种对商业本质的深刻理解。这条路看似“慢”,却恰恰是通往未来最“快”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