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的浪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各行各业,金融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底层逻辑重构。
从智能投顾重塑财富管理模式,到风控模型革新信贷审批流程,AI技术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改写行业规则的核心力量。
在这场变革中,保险行业作为数据密集型、服务精细化的代表领域,更是成为 AI 技术深度渗透的前沿阵地。麦肯锡认为,生成式AI能为保险业带来700亿美元生产力。
正如阳光保险集团此前所提到,AI已经不仅是一个技术,这是一个时代的到来,它正在对金融保险业带来深刻的重塑性的变革。
阳光保险,这家刚刚跨越成立20周年节点的中生代险企,并未缺席这场技术革命。
刚刚公布的2025年中期业绩数据某种程度上是对其技术创新的外化表现。业绩公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阳光保险实现实现总保费收入808.14亿元,同比增长5.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89亿元,同比增长7.8%。
从早期对智能算法的探索应用,到如今建设全链条AI赋能体系,这背后是阳光保险对“科技阳光”战略的重视与深耕。
一、技术布局:从“工具应用”到“底层重构”
近年来,在国家“数字经济”战略与金融科技支持政策的双重指引下,保险业的科技投入呈现持续高速增长态势。
据艾瑞咨询报告,保险业科技投入预计将保持14.6%的年均增速增长,远超保险市场规模增速。其中,以AI、大数据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是科技投入增长的主要因素,预计将以22.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容。
(来源:艾瑞咨询)
尽管各家险企均在大力推动AI技术与保险行业融合,但部分险企仍停留在碎片化的工具应用阶段,将AI视作优化单一流程的辅助手段,未能触及业务运行的核心逻辑。
而从阳光保险业绩公告来看,依托“科技阳光”战略,公司已实现从“工具应用”到“底层重构”的跨越,以技术完成对传统运营模式的重塑,构建起深度融合AI技术的全新业务体系。
阳光保险推出的保险垂直大模型正是这场底层重构的核心支撑。与通用大模型不同,该模型深度扎根保险行业特性,基于其打造的销售、服务和管理三大机器人,推动保险智能化升级。
1)销售机器人:匹配客户需求,赋能销售展业
依托海量业务数据构建的客户需求预测模型,销售辅助机器人、AI客户经营助手改变了传统保险销售“广撒网”式的低效模式,通过整合客户基本信息、风险偏好、保障历史等多维度数据,其能够生成客户画像,识别潜在保障缺口,并帮助销售人员提供更匹配的产品方案。如今,AI客户经营助手用户满意度达到95%。
阳光人寿的“客户家庭保障需求建议系统”,基于已有的数据库和客户的个性化要素,可以结合阳光保险特有的“三五七”配置逻辑,帮助销售人员为客户规划不同的保险方案,以适应客户多元化需求。
业绩公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阳光人寿实现总保费收入554.4亿元,同比增长7.1%;新业务价值40.1亿元,可比口径同比增长47.3%;实现净利润29.22亿元,同比增长5.6%。
阳光财险则通过升级迭代移动销售管理平台“全能保”APP,上线车险AI智能报价功能,支持个人客户快速出单和团车批量报价,批量出单业务报价效率提升3倍以上。此外,还构建个人非车险保障方案智能推荐模型,聚焦车险客户家庭的“保门诊、保住院、保意外、保家财、保账户”等需求,提供更丰富、精准的保障方案。
业绩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阳光财险实现原保费收入252.7亿元,同比增长2.5%;承保综合成本率98.8%,同比优化0.3个百分点;实现承保利润2.9亿元,同比增长42.4%。
2)服务机器人:全场景响应需求,升级客户体验
业绩报告显示,服务机器人作为阳光保险客户服务体系的核心载体,构建起覆盖保全、理赔、咨询等全场景的智能服务网络,实现客户需求“秒级响应、高效解决”。远程服务全流程无人办理率达65%,智能服务满意度达82%。
为了提升了不同客群的金融服务可及性,阳光人寿推出“阳光云柜面”智能服务平台,构建“零距离、无障碍、有温度”的远程服务,全面覆盖保全、投诉、调查等核心业务场景。
另外,理赔服务是客户感知度高也是企业深耕的重要应用场景。阳光财险研发理赔服务机器人,通过“智能应用+流程重塑”,实现“一次进群、全流程办结”,理赔服务机器人全天候实时响应客户诉求,大幅提升理赔服务时效,缩短客户平均操作时长。
从此前公开报道来看,在阳光保险成立20周年之际,具有阳光特色的“闪赔”服务也进一步升级:对于案件责任清晰的5000元以内车险非人伤案件,阳光财险承诺理赔款项24小时内到账,超时百倍罚息;依托“阳光车生活助手”小程序,实现涵盖报案、视频连线定损、进度查询等功能的全流程线上化;阳光财险还整合平台资源,打造一站式服务体验;组建接听客户报案的电话团队,轻微案件通过一次视频连线便可完成查勘、定损、核损、核赔全流程,无需反复沟通,实现一通电话启动服务、一次视频办结所有手续。
3)管理机器人:数据驱动决策,优化运营效率
业绩报告显示,在理赔管理方面,阳光保险自研的AI人伤智能定损工具可实现小额人伤案件伤情诊断及定损,智能定损准确率达到88.3%,有效降低定损偏离度、提升业务处理效率与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
在风险管控方面,阳光人寿不断优化和扩充外部医疗数据资源,强化核保核赔环节的风险管控,实现高风险的精准识别。
正如阳光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张维功所说,若干年以后,阳光就是“一台机器和一群客户”的关系。
而要做到这一切离不开高质量的数据基础,在AI时代,数据资产的深度挖掘与应用能力直接决定技术布局的厚度。
阳光保险在长期经营中积累数据资产,涵盖丰富的理赔数据、业务技术数据等。这些数据经过脱敏清洗、合规处理后,成为大模型持续进化的“养分”。
通过对历史理赔案例数据的深度学习,模型能够不断优化风险识别维度与定损标准;依托业务技术数据的积累,模型对保险业务流程的理解愈发精准。这种“数据喂养模型、模型反哺业务”的正向循环,让沉淀的数据资产在AI技术加持下持续释放价值,为业务底层重构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模式革命:从事后赔付到事先预防
自保险业诞生以来,保险公司常常扮演着“事后赔付”的角色,在风险事件发生后,依据合同约定为客户提供经济补偿,以缓解其财务压力。
但对于客户而言,事前预防往往比事后赔付更为重要。若能在风险萌芽阶段就将其化解,不仅能避免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更能维持生产生活的平稳秩序,这种价值是事后赔付无法完全替代的。
过去,受限于技术手段,保险公司虽意识到事前预防的重要性,却有心无力,难以对风险进行全面、精准的监测与干预。如今,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尤其是以 AI、大数据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日新月异,为保险公司从风险源头处着手提供了可能。
阳光保险捕捉到这一趋势,投身于风险减量服务的探索与实践,将其作为公司战略布局的重要方向。
在理念层面,阳光保险认识到,保险不应仅仅是风险发生后的“补救措施”,更应是贯穿风险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方案”。通过主动参与风险预防,不仅能降低客户遭受损失的概率,提升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从长远来看,也有助于优化保险行业的整体风险环境,降低赔付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将风险减量服务落到实处,阳光财险构建了一套完善的风险工程体系,涵盖投保前的风险勘查、投保过程中的防灾防损以及投保后的风险监控服务。
在客户投保之前,阳光财险会安排专业人员深入现场进行风险评估。比如,风控专家会亲临施工现场,对项目所在地的地质状况、采用的施工技术、周边的环境因素等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行全面细致的排查,为每个项目制定专属的风险评估报告,为保险方案的精准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在保险期间,阳光财险打造了系统化的防灾防损机制,开展大规模、标准化的风险巡查工作。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保险标的的属性,制定个性化的风险管理方案。面向小微客户,依托物联网、移动侦测等技术全天候守护客户安全,目前已服务数千个小微商户;面向中大客户,全面推出以商业楼宇、医院为代表的行业化风险管理服务方案;面向大型客户,实施“一企一策”,提供专属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投保之后,阳光财险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构建了专业化、科技化的风控服务产品体系。其自主研发的 “阳光天眼风险地图平台”,融合了位置智能和灾害大数据技术,能够对保险标的面临的地理风险进行智能化、精准化分析,实现对承保企业的实时风险监控和快速预警,并及时提供防灾减灾服务。
业绩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阳光财险为1.8万家企业客户提供覆盖L1-L4级的各类风险管理服务。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保险业务的融合不断加深,保险业有望在风险减量服务领域取得更大突破,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让保险的保障功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三、结语部分
在传统估值体系中,保险企业的估值主要锚定保费规模、赔付率、投资收益率等财务指标,关注的是企业当下及过往的经营成果。
然而,随着保险业在科技领域的深度布局与持续投入,尤其是AI技术在业务全流程的广泛应用,正在打破传统估值边界,重塑市场对其价值认知。
从短期来看,AI赋能有助于提升运营效率,直接反映在成本端的优化与收入端的增长上;从中长期视角,AI驱动业务体系,有望开发出创新型保险产品与增值服务,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障需求,为公司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基石。
如今,未来已来,科技释放的潜质及其与保险的融合将更值得期待。